联系电话
蚌埠工厂:0552-7111991
南京办公室:4006355553
应聘联络:19105520550
韩国大河脉冲阀:13961856652
联络邮箱
国内业务:info@eetc.cn
International Business:intl.biz@eetc.cn
简历投递:recruiting@eetc.cn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8AM -5PM
联系电话
蚌埠工厂:0552-7111991
南京办公室:4006355553
应聘联络:19105520550
韩国大河脉冲阀:13961856652
联络邮箱
国内业务:info@eetc.cn
International Business:intl.biz@eetc.cn
简历投递:recruiting@eetc.cn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8AM -5PM
——基于日本最新研究成果的实验与模拟解析及艾尼科技术应用展望
关键词
静电除尘器、纳秒脉冲电晕、DC偏压、颗粒荷电、效率提升
空气污染导致的健康风险正日益受到全球关注。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每年约有700万人因PM2.5等空气污染物过早死亡。与此同时,新冠病毒、流感等通过飞沫和气溶胶传播的疾病也凸显了空气洁净的重要性。静电除尘器(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ESP)不仅在燃煤电厂、钢铁、水泥和浆纸行业中被广泛用于粉尘治理,也被认为具有潜在的气溶胶灭活作用。然而,传统ESP多采用直流电源,其在颗粒荷电和捕集效率方面仍存在一定局限。
近年来,脉冲电源技术的进步为ESP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尤其是基于SiC-MOSFET的高耐压脉冲电源,使得纳秒级脉冲电晕放电成为可能。这类放电不仅能产生更高浓度的自由基,还能在颗粒荷电效率和病毒失活方面展现出优势。日本神奈川工业大学和岩手大学的研究团队针对纳秒脉冲电晕叠加直流偏压对颗粒运动轨迹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结合数值模拟与实验验证,揭示了这一技术的关键机理。
研究采用线-板型电极结构,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建立二维模型,耦合泊松方程与电流连续性方程,计算电场分布与负离子密度。同时,通过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进行实验观测,以油雾颗粒作为示踪粒子,在-5 kV峰值、1000 Hz频率下记录颗粒运动情况。结果表明,在不加DC偏压时,负离子在脉冲放电的停顿期被主流气流带向下游,未能有效扩散至板电极区域,导致颗粒未被充分荷电,运动轨迹与无电压条件接近。而在叠加-2 kV直流偏压后,电场在停顿期仍保持存在,负离子得以持续分布于电极间,颗粒因此带电并向极板迁移,明显改善了收尘效果。
模拟与实验结果高度一致:无偏压时电场平均强度仅18 V/m,负离子迁移速度不足主流速度的百分之一,无法改变颗粒运动方向;而在直流偏压作用下,电场平均强度提升至66.6 kV/m,负离子迁移速度约为14 m/s,远超气流速度,从而确保了颗粒向极板运动。这一发现证明了纳秒脉冲电晕与直流偏压的协同效应,对提升ESP在亚微米颗粒捕集中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从应用角度看,该研究为燃煤电厂、浆纸碱回收炉、石灰窑等高粉尘、高温烟气治理提供了新的优化思路。在这些工况下,常规直流供电ESP在低比电阻粉尘条件下易出现反电晕和效率下降问题。而纳秒脉冲叠加直流偏压技术不仅能增强颗粒荷电,还可减少放电能耗和电极磨损,延长设备寿命。对于艾尼科(Enelco)而言,这一技术与其在电源改造、极线极板优化及智能振打系统上的经验相结合,有望形成新一代高效低耗ESP解决方案。
结合中国市场需求,未来ESP技术发展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电源系统升级,从单一直流向高频、脉冲与直流叠加的多元化方向演进;二是运行模式智能化,利用模拟与实时监测手段预测故障、优化工况;三是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降低能耗和维护成本的同时确保长期稳定运行。艾尼科正在探索将这些技术理念应用于国内项目,通过改造升级和数字化工具,帮助客户在满足10 mg/Nm³甚至更严格排放标准的同时,实现能效与环保的双重提升。
总的来看,纳秒脉冲电晕叠加直流偏压为静电除尘器的技术进步提供了新的路径。随着这一成果逐步工程化和商业化,未来ESP有望在燃煤电厂及浆纸、钢铁等行业发挥更大作用。艾尼科将继续跟进此类前沿技术,并结合本地化需求,为客户提供更高效、更可靠的环保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Kaho Hosaka, Akinori Zukeran, Riku Yamaguchi, Tasuku Hatakeyama, Sho Fujikura, Katsuyuki Takahashi, Koichi Takaki. Effect of DC bias on particle trajectory in an electrostatics precipitator with nanosecond pulsed corona discharge. Proceedings of the 1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ion, Kyoto,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