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
蚌埠工厂:0552-7111991
南京办公室:4006355553
应聘联络:19105520550
韩国大河脉冲阀:13961856652
联络邮箱
国内业务:info@eetc.cn
International Business:intl.biz@eetc.cn
简历投递:recruiting@eetc.cn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8AM -5PM
联系电话
蚌埠工厂:0552-7111991
南京办公室:4006355553
应聘联络:19105520550
韩国大河脉冲阀:13961856652
联络邮箱
国内业务:info@eetc.cn
International Business:intl.biz@eetc.cn
简历投递:recruiting@eetc.cn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8AM -5PM
EDF R&D 与 IRS 联合开发的 ORCHIDEE 软件,通过简化物理模型实现电除尘器(ESP)飞灰收集效率的快速评估与故障诊断
关键词
电除尘器, 收尘效率, ORCHIDEE, 飞灰收集, 烟气治理, 艾尼科, 回击弧风险
在煤电与工业锅炉烟气治理领域,电除尘器(ESP)仍是最广泛采用的粉尘治理技术之一,因其阻力小、维护相对简便,适用于发电、钢铁、水泥、浆纸和化工等行业。面对更严格的排放标准与复杂燃料混烧条件,实时掌握电除尘器的收尘效率并快速定位运行或维护问题,已成为厂内运行与工程改造决策的核心需求。因此,基于物理机理的快速仿真工具对提高脱硫下游装置稳定性、降低运行成本具有重要价值。ORCHIDEE 正是为此目的而开发的工业化工具,由法国 EDF R&D(V. Arrondel、J. Salvi)与意大利 IRS(I. Gallimberti、G. Bacchiega)联合完成,其研究成果兼顾理论深度与工程可用性[2-6]。
传统上针对 ESP 性能有两类极端方法:一类是以 Deutsch 公式为代表的经验法,借助迁移速度参数快速估算效率,但对工况变化和故障诊断能力弱;另一类是微观物理模拟,能完整描述电场、离子化、粒子带电及耦合流场等多物理场过程,但计算量大、难以用于现场实时决策[1-5]。ORCHIDEE 采取折衷策略:在保留关键物理过程(电场分布、离子产生、粒子充电与迁移、分级收集等)的前提下,通过合理降维与假设(二维横截面描述、粒径分布离散化及同尺寸粒子同电荷近似),将原本六维问题简化为“2D 空间 + 时间 + 粒径”四维模型,并进一步对典型参数区间进行标定与多维插值,以实现 PC 端分钟级计算,适合运行与维护决策支持[1-4]。
ORCHIDEE 的输入包括燃料成分(支持最多四种煤的混配)、机组工况(负荷、过热气体温度、O2 含量)、电除尘器几何与供电设置及挡板分布等;输出覆盖粒灰电阻率、各供电单元电流、分场与分级颗粒收集效率、堆积与回落效应评估及回击弧(back-corona)风险预测。软件已在法国 Cordemais 与 Blénod 机组上验证,典型案例预测值与实测值偏差约 10% 量级,能准确反映如场失效、气流分布不均、燃料混配或温度升高等因素对排放的影响[6]。
对于中国市场,ORCHIDEE 型工具对浆纸、钢铁、水泥与化工行业尤为适用:这些行业燃料多样、炉膛/换热器联动复杂,电除尘器需长期在接近排放限值运行。借助物理模型,可在燃料替换(如焦炉气、石油焦掺烧)或负荷波动情况下,提前评估是否会触发回击弧或导致效率下降,从而指导艾尼科(Enelco)等供应商在极板、极线、极距与电场分布优化方面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降低检修频次并减少重启损失。
在运维层面,ORCHIDEE 帮助维护部门制定优先检修表,技术部门可量化长期运行漂移的影响,工程部门则可在改造设计阶段仿真不同极线型式、板距或增设电场的效果,评估节能与减排的成本收益比。结合像艾尼科在电场优化与电极材料方面的技术积累(极板表面处理、细线与耐腐蚀涂层、优化间距设计),可实现对既有装置的经济性改造,助力达标排放并降低用电消耗。
展望未来,随着在线监测与 DCS 系统的数据打通,ORCHIDEE 类物理驱动模型可进一步与实时工况联动,形成闭环决策支持体系;同时与机器学习方法结合,可在历史运行数据上进行快速校正,提高故障预警的提前量。对于追求低排放与低能耗的中国重工业用户,采用结合供应商技术(如艾尼科)的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将在确保排放合规、降低运维成本与延长设备寿命方面发挥关键作用。ORCHIDEE 的工业化实践表明,物理建模与工程化简化的结合,既保留了对关键机理的把握,又能满足电厂现场的决策速度需求,为烟气治理的优化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1-6]。
参考文献
[1] J. Salvi, “A methodology to simplify the ESP models”, VIII ICESP, Birmingham, USA, 2001. [2] I. Gallimberti et al., “Physical simulation of the particle migration in ESP, Part I – Model description”, VI ICESP, Budapest, 1996. [3] I. Gallimberti et al., “Physical simulation of the particle migration in ESP, Part II – Application results”, VI ICESP, Budapest, 1996. [4] E. Lami et al., “A Numerical Procedure for Computing the Voltage-Current Characteristics in ESP Configuration”, Journal of Electrostatics 34 (1995) 385-399. [5] I. Gallimberti, “Recent advancements in the physical modelling of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s”, Journal of Electrostatics 43 (1998) 219-247. [6] V. Arrondel, G. Bacchiega, I. Gallimberti, “ESP modelling: from University to Industrial Application”, VIII ICESP, Birmingham, USA,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