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艾尼科微信公众号

线筒型静电除尘器对高电阻颗粒的收集性能实验研究

基于阿尔及利亚与法国联合团队在ICESP 2016的实验成果,评估线-筒不对称电极在水泥高电阻粉尘治理中的应用亮点

关键词
静电除尘器, 冠状放电, 高电阻颗粒, 旋转收集电极, 水泥除尘, 电场优化

在工业烟气治理中,静电除尘器(ESP)长期被视为颗粒物控制的主力设备,尤其面对高电阻颗粒(如水泥行业排放)时,设备设计与运维策略直接决定排放达标与能耗水平。近日,来自M. S. University of Mascara、Djillali Liabes University、Ecole Nationale Polytechnique d’Alger及Institut Pprime等机构的研究团队(Kherbouche 等)在ICESP 2016上报告了一项关于不对称线-筒(wire-to-cylinder)静电除尘器的系统实验研究[1],为高电阻颗粒治理提供了有价值的数据支撑。研究集中使用直流正负两种极性、单线与三线配置,并以水泥粉尘(粒径0.18–5 μm,均值约0.4 μm)为工况进行测试,采用光学气溶胶谱仪实时测量出口粒径分布与浓度,从而计算总体与分级收集效率。

实验方法强调了对电学特性与气动力学耦合的定量测量。研究在132 mm×132 mm的风洞截面中布置直径50 mm的不动不导转收集筒,HV导线为0.2 mm不锈钢丝,线间距20 mm,线筒间距约30 mm;高压电源分别提供+100 kV与−40 kV标称能力,测量I–V曲线、功耗并评估不同风速(0.1–0.3 m/s)与布尘流量下的性能。结果显示:负极性下放电电流和颗粒电荷量普遍高于正极性,导致在−30 kV时单线配置整体收集效率可达约95%,三线配置可达98%(数目计数法)[1];而对粒径小于≈0.2 μm的亚微米颗粒,分级效率受限,约为90%左右,提示在该区间仍受电场强度与击穿电压限制的影响。

此外,研究指出功耗水平较低:在达到高效率时,单线配置功耗低于0.2 W,三线配置略高但仍经济;随着流速增大,停留时间减少,收集效率显著下降,表明扩大活性充电区(如增加高压丝数或延长电场长度)对提高处理量具有现实意义。长期运行试验显示,静态收集筒表面覆盖粉层会导致效率随时间衰减——约9小时累积覆盖后效率下降至45%,由此确定了约3小时的关键清理周期作为后续旋转收集电极设计的参考[1]。

从行业应用角度看,该项研究对中国的水泥、钢铁、浆纸与化工等高粉尘行业具有直接参考价值。对排放达标而言,线-筒不对称ESP在负极性下对粗微米级颗粒的高效收集,可以帮助企业降低一次排放浓度;就能耗与运维成本,低功耗与可结合旋转筒+刷清洗的思路可显著减少人工清灰频次与振打损伤,从而降低总运维成本和停产损失。结合艾尼科(Enelco)在极板/极线材料、局部电场优化与收尘机构设计方面的技术积累,可将该研究成果落地为适配中国工况的解决方案:通过电场仿真优化线间距与筒直径、选用抗附着/防腐涂层、以及引入定时旋转清灰与在线监测,既能保持高效收尘,又能延长关键部件寿命。

展望未来,针对高电阻粉尘的治理应重点发展三方面:其一,电场与流场耦合优化(通过数值仿真与分级试验确定最优线数与布置);其二,动态清灰技术(如旋转收集筒、机械或气动刷洗)以避免效率随时间衰减;其三,智能运维与运行参数在线优化(根据实时排放与环境条件切换极性或电压),以兼顾排放、能耗与设备可靠性。对于中国市场,结合地方排放政策与企业产线特点,艾尼科可以将线-筒型ESP作为模块化升级选项,优先在水泥与粉体加工环节推广,实现节能降耗与合规排放的双重目标。

总之,本次基于实验的系统性评估证明:不对称线-筒静电除尘器在处理高电阻水泥颗粒时具有较高的技术潜力,尤其在负极性工况下既能实现高收集效率又能保持较低功耗;结合转动收集电极与工况定制化设计,可有效解决长周期运行中积尘导致的效率衰减问题,为工业烟气治理提供一种经济且可扩展的技术路径[1–4]。

参考文献
[1] Kherbouche F., Benmimoun Y., Tilmatine A., Zouaghi A., Zouzou N., “Experimental study of high resistivity particles collection using an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 in wire-to-cylinder configuration,” Proc. ICESP 2016, Wrocław, Poland, 19–23 Sep. 2016.
[2] White H.J., Industrial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ion, Addison Wesley, 1963.
[3] Parker K.R., Applied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ion, Chapman & Hall, 1997.
[4] Ando H., Shiromaru N., Mochizuki Y., “Recent Technology of moving electrode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 Int. J. Plasma Environ. Sci. Technol., 5 (2011) 130-134.

欢迎联系艾尼科获取文章详情!电话:15358186202,邮箱:info@eet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