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艾尼科微信公众号

老旧工业电除尘器减排改造:高频电源与精细振打的价值重估

基于澳大利亚KCGM金焙烧炉ESP升级项目的ICESP XIII案例解读(Alstom Thermal Service)

关键词
ESP,静电除尘器,电除尘器,emission,污染控制,upgrade,control system,高频电源,high voltage power supply,HFPS,Transformer Rectifier,TR,工业烟气治理,超低排放

工业烟气治理中,静电除尘器(ESP)依然是水泥、有色冶金、造纸、铝冶炼等领域的主力设备之一。随着环保排放限值持续收紧,大量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投运的老旧电除尘器,正面临“物理空间受限、工况远超设计、排放却要显著降低”的现实矛盾。如何在不大拆大建的前提下,通过高频电源、控制系统与振打优化,实现颗粒物排放显著下降与装置可利用率提升,正成为工业环保技术的热点话题。

在ICESP XIII(2013年,印度班加罗尔)上,Alstom Thermal Service的Debasish Chakrabarti发表了题为《Emission reduction and Availability improvement in old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s at Gold Roaster – A Case Study》的论文,系统介绍了澳大利亚西部KCGM Gidji金焙烧炉电除尘器升级改造实践[1]。这一案例的典型意义在于:在空间与结构基本不变的前提下,仅通过高频电源(HFPS)、ESP调试以及振打与漏风治理,就实现了排放降低、产能提升、停机频次下降,为老旧工业ESP的低成本减排改造提供了可复制路径。

该金焙烧项目包括两套焙烧炉,原有烟气路径为循环流化床焙烧炉出口,经一级旋风分离器后进入ESP进行粉尘控制。每台焙烧炉配套一台电除尘器,单体为一仓三电场结构,前两电场配置100 kV/800 mA变压整流器,末端电场配置100 kV/1000 mA变压整流器,典型的“工业炉窑配套ESP”格局。然而随着工况变化,实际运行远超最初设计:烟气流量比设计值提高约42%,入口粉尘浓度从34 g/Nm³抬升到180 g/Nm³,增加超过五倍;而比集尘面积(SCA)却从约80 m²/(m³/s)降到56 m²/(m³/s),气速提升至1.62 m/s。这种高负荷、高粉尘浓度、低SCA的组合,对任何工业电除尘器都是极具挑战的工况。

在这样的背景下,ESP出现了一系列典型老龄化表现:出口排放显著高于设计值,运行功率利用率下降;放电极积灰严重,常规振打难以清灰,必须频繁人工清理;由于人为强化振打,一些放电极构件开始损坏脱落,既影响电场电气性能,又带来安全隐患。就排放控制与设备可利用率而言,这已经演变为影响金焙烧生产的关键瓶颈。

项目组首先对电除尘器进行了全面“脏侧”检修性检查。从机械结构看,三电场主体并无严重变形或重大故障,但部分放电极因长期积灰和强力清理产生松动,个别甚至被拆除以避免短路;收尘极上存在中等强度积灰,而放电极上的积灰明显更重,特别是第一电场。电气侧监测显示,第二、三电场控制器运行相对稳定,每分钟约10次火花,二次电压和电流峰值分别在63 kV/120 mA和75 kV/600 mA附近,而第一电场电压在10–50 kV之间持续波动,却没有被记录到正常火花事件,说明控制策略与真实放电状态严重错配,限制了前端电场的有效电压与电流,直接拖累整体除尘效率。

为厘清粉尘物性对ESP的影响,研究团队对来自不同电场的粉尘样品进行了电阻率、黏性、高温高湿行为以及SEM/EDX成分结构分析。电阻率测定结果表明,该金焙烧粉尘的电阻率范围大致在10⁸–10⁹ Ω·cm,属于典型低比电阻粉尘。这意味着在常规工况下,粉尘层不会出现明显的反电晕现象,电阻性因素并非收尘效率下降的主因。相反,低比电阻理论上有利于提高粉尘荷电和迁移效率。

为了判断粉尘是否存在“粘灰”问题,试验将样品在380 ℃、40%体积分数水分的环境中保持数小时,冷却后观察粉尘形态及是否粘附工具。结果显示,无论是一电场还是三电场样品,都未表现出典型的粘性特征,粉尘不粘附金属器具,但整体颗粒呈致密紧实的状态。结合SEM观察可以发现,粉尘颗粒偏粗,存在两类主要成分:一类为富含Si、Al、K和O的角状矿物颗粒;另一类为形态不规则、富含Fe、S和O的晶体,推测为铁氧化物与铁硫酸盐的混合物。后者在高温、高湿、高SO₂/SO₃环境下易发生化学烧结,起到类似“水泥胶结相”的作用,使不同颗粒之间形成坚硬的团聚体和壳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放电极周围积灰异常严重:在放电极表面逐渐形成一层烧结壳,传统振打难以破除,却又不表现为“潮湿粘灰”,典型的高硫、高铁、化学烧结型粉尘行为。

硫含量分析进一步印证了这一判断。三段电场粉尘的总硫含量均在11%–15%(质量分数)之间,而水溶性硫酸根含量接近总硫折算的硫酸根含量,大部分硫以硫酸盐形态存在。在8%体积分数SO₂的焙烧炉烟气中,粉尘中的铁氧化物与SO₂/SO₃发生反应,生成铁硫酸盐并诱发烧结,有利于粉尘在微观尺度上的“互锁”与聚团,却不显著增强粉尘与金属极板之间的粘附力。因此,收尘极表面的粉尘层仍可被有效振落,而放电极表面的“烧结壳层”则成为主要难题。

再看振打系统,原有配置为:收尘极振打轴转速约0.28 rpm(每圈3分34秒),各电场按不同开停时间周期工作;放电极振打则采用更高频率,尤其是一电场放电极振打轴连续运行、1.4 rpm,即每约43秒敲击一次。这在高负荷工况下带来两重负面效应:一方面,高频振打仍无法完全破碎烧结壳层,导致放电极持续带“厚衣服”运行,有效电晕区缩小;另一方面,高频、高强度振打加速了机械构件疲劳与损坏,出现放电极脱落等问题。显然,单纯通过“振得更狠”并不能解决烧结积灰问题,还会带来电场几何结构和电气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在工艺和粉尘特性基本锁定后,改造策略的关键落点转向ESP本体外部的“可控变量”——高压电源与控制系统。Alstom提出采用高频电源(High Frequency Power Supply,HFPS)替代传统工频变压整流器,特别是在前端电场引入高频电源,实现更高、更稳定、更接近“无脉动”的DC输出。传统工频T/R由于整流方式和电网频率限制,二次电压存在较大纹波,峰值电压可高出平均值约25%。局部峰值电压抬高容易诱发提前火花,使控制系统被迫压低平均电压,导致电场总体能量输入受限。HFPS通过高频开关整流技术显著降低电压纹波,使电除尘器能够在更接近火花极限的位置长期稳定运行,扩大有效电流区间,从而在不改变本体结构的前提下,拉升电场电气强度与粉尘荷电效率。

更重要的是,HFPS内置了“功率下拉振打(Power Down Rapping,PDR)”控制算法,可以在振打周期内主动切断或降低高压输出,实现“带电收尘、不带电清灰”。在高硫烧结粉尘工况下,这一策略对于放电极清灰尤为关键:在无电场力干扰的状态下,振打能量更有效地传递到粉尘层内部,提高壳层脱落效率,减轻对电极结构的破坏风险。这一“电-机协同”振打模式,不同于传统仅靠机械参数调整的振打优化,更适合当前高负荷、复杂粉尘粒径与成分分布的工业烟气工况。

在本案例的一期实施中,项目团队主要完成了四项关键措施:其一,在两台焙烧炉ESP的一电场增设额定70 kV/1700 mA的HFPS高频电源;其二,对三电场进行系统调试与极间电压、电流和火花率优化;其三,在放电极上层增设补充振打装置,采用1 rpm电机,以改善烧结区域的清灰效果;其四,针对本体壳体、导流板及各类检修门等处存在的漏风点进行系统修复。这些措施均在不大规模改变ESP壳体和内部电极结构的前提下实施,体现了工业电除尘器“外部电源+控制+振打”的快速改造思路。

对比HFPS实施前后运行趋势可以看到,2013年改造后的典型24小时运行数据中,三电场二次电压和电流水平明显高于2012年传统T/R电源条件下的1小时对比数据;同时,焙烧炉的处理量从约15 t/h提升到约19 t/h,颗粒物排放反而下降,烟气净化能力与系统产能实现同步提升。更具代表性的是,通过观察二焙烧炉末端电场电流趋势,可以清晰看到每次振打后电流瞬时降低,随后随着粉尘在收尘极上的重新积累而缓慢爬升,直至下一次振打触发。这种“电流锯齿波形”是振打有效性的大致体现,而在HFPS改造前,电场电流随振打的这种清晰联动几乎不可见。

从全年层面看,HFPS与振打系统综合改造带来的收益十分直观:一方面,产能从15 t/h提升至19 t/h,对应金产量增加约2500盎司/年;另一方面,由于收尘与清灰效率的提升,ESP因严重积灰、堵塞、清理等原因导致的非计划停机次数从每年约34次下降到预计15次左右,设备可利用率大幅提高。对于处理含砷、含硫和其他有毒组分烟气的金焙烧系统而言,这不仅是减排与增产问题,更显著降低了检修人员暴露于有毒粉尘和气体的频次,从HSE角度创造了额外收益。

该案例表明,对于大量仍在服役的老旧工业电除尘器,特别是在水泥窑尾、金属焙烧炉、回收锅炉等复杂高尘负荷工况,引入高频电源与先进控制技术,配合适度的振打优化和本体密封治理,往往可以在不增加箱体、电场和电极面积的情况下,获得30%以上的排放降低,甚至更高的性能提升[1–5]。在投资回报期、停机时间和现场改造难度方面,高频电源方案相对于“增设新电场”“改造袋除尘”等重资产路径具有明显优势,特别适用于场地受限、停机代价极高的老厂区改造。

从更广泛的行业视角看,Alstom等企业已经在水泥、电解铝、造纸黑液回收锅炉等多个场景中部署了约900台HFPS单元[1–5]。静电除尘器的“电源升级”正逐渐从少数示范项目走向规模化应用,成为工业烟气超低排放和能效提升的一个关键抓手。对于正在规划老旧ESP技术改造的业主而言,基于自身烟气特性与工况的精细诊断,结合高频电源、智能控制、优化振打和局部结构修复的综合方案,可能是在未来几年内实现合规减排与稳定生产的成本最优选择之一。

参考文献
[1] Chakrabarti D. Emission reduction and Availability improvement in old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s at Gold Roaster – A Case Study[C]//Proceedings of ICESP XIII. Bangalore, India, September 2013.
[2] Kirsten M, Karlsson A. Economical Aspects of Energising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s with High-Frequency Switched Power Supplies[C]//Proceedings of ICESP X. Australia, 2006.
[3] Mauritzson C, Kirsten M, Karlsson A. ESP emission reductions with advanced electrode rapping together with novel energizing methods[C]//Proceedings of ICESP IX. South Africa, 2004.
[4] Ranstad P, Mauritzson C, Kirsten M, Ridgeway R. On experiences of the application of high-frequency power converters for ESP energisation[C]//Proceedings of ICESP IX. South Africa, 2004.
[5] Ranstad P, Porle K. High Frequency power conversion: A technique for ESP energisation[C]//EPRI/DO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ing Hazardous and Particulate Air Pollutants. Toronto, August 1995.
[6] Mauritzson C, Thimansson M, Karlsson A. Advanced Switched Integrated Rectifier for ESP Energisation[C]//Proceedings of ICESP VIII. USA, 2001.

获取更多静电除尘相关专业论文,请访问 https://isesp.org/conference-pap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