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
蚌埠工厂:0552-7111991
南京办公室:4006355553
应聘联络:19105520550
韩国大河脉冲阀:13961856652
联络邮箱
国内业务:info@eetc.cn
International Business:intl.biz@eetc.cn
简历投递:recruiting@eetc.cn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8AM -5PM
联系电话
蚌埠工厂:0552-7111991
南京办公室:4006355553
应聘联络:19105520550
韩国大河脉冲阀:13961856652
联络邮箱
国内业务:info@eetc.cn
International Business:intl.biz@eetc.cn
简历投递:recruiting@eetc.cn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8AM -5PM

扫码关注艾尼科微信公众号
基于武藏工科大学与富士电气系统公司(Y. Ehara 等)的实验结果及行业应用解读
关键词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 Ozone; Saw-tooth type Electrode; Corona Discharge; 电除尘器; 工业烟气治理
在隧道、钢铁、化工和浆纸等工业场景中,电除尘器(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既是颗粒物控制的核心设备,也是潜在臭氧生成源。臭氧不仅会氧化尾气中的NO提升NO2含量,还会形成光化学污染,因而降低ESP产生臭氧的需求日益增强[1,2]。本研究由武藏工科大学与富士电气系统公司联合开展,通过可控的实验装置系统,系统性评估放电电极几何参数对臭氧生成的影响,为工业烟气治理和电除尘器优化提供实证依据(作者:Yoshiyasu Ehara 等)。
实验采用两级式ESP:前级为预电离区(precharger),后级为平行板收集区。预电离区使用厚度0.1 mm的锯齿(saw-tooth)高压电极、间隙9 mm,接地电极为平板;收集区为平行板结构,对收集电极施加约-7.5 kV,气速约7 m/s,粒径计与臭氧检测仪用于上下游监测与臭氧量测。研究重点为两类几何变量:锯齿尖角(15°、29°、52°)和锯齿数量(27、13、8、6,节距分别为2.5、5、7.5、10 mm)。实验同时记录放电电流、可见光发光面积(用数码相机拍摄)与下游臭氧浓度。
主要发现如下。其一,尖锐尖角(如15°)相比钝角能显著降低下游臭氧浓度;这是因为尖角改变了局部电场分布,使可见放电发光面积缩小,进而减少臭氧的生成面积。实测显示,臭氧浓度与可见放电光学面积呈良好正相关,光区越大,臭氧越多;因此减小放电区面积是抑制臭氧的有效途径。其二,在锯齿数量的对比中,随着锯齿数量减少,臭氧总量降低,但电离区总面积与产生的离子数也随之下降,导致对颗粒电荷化能力下降,收尘效率随之降低。针对工业应用的权衡分析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要实现下游臭氧<0.06 ppm且收集效率≥80%,拟合结果提示“8个锯齿”是较合适的折中选择;本研究还给出达到80%收集效率时各类锯齿配置对应的放电电流(6、8、13、27齿分别约需0.24 mA、0.14 mA、0.12 mA、0.12 mA),从能耗和臭氧生成两方面考虑,8齿配置在此工况下表现最佳。
此外研究指出,极性选择也影响臭氧生成:正极性的细线电极在臭氧生成上表现较低,但在工业实际中细线易断裂、维护频繁[3]。因此,锯齿型电极在负极性运行下兼顾了结构可维护性与臭氧抑制效果,是较为实用的设计路径之一。
面向中国工业市场,以上结论对浆纸、钢铁、水泥及化工行业具有直接参考价值:通过优化电极尖角与锯齿布置,可在保证捕集效率的前提下降低臭氧排放,帮助企业更容易满足地方与国家的排放标准,减少因臭氧导致的二次污染与监管风险,同时降低因高臭氧而需额外脱硝或除臭系统带来的资本性投入。在节能方面,合理降低放电电流并优化电场分布,可降低运行电耗与电极维护频次,从而降低整体运维成本。
结合行业实践,艾尼科(Enelco)在极板/极线结构设计、电场优化与在线运维策略方面具备丰富积累。以企业级电除尘器改造为例,艾尼科可通过计算电场分布、调整电极几何并结合智能电源控制,实现放电区域精细化管理,既保证颗粒捕集,又抑制可见放电面积与臭氧生成。这种技术路线适用于钢厂高温烟气、浆纸厂细颗粒,以及水泥窑尾气的深度治理。
综上所述,放电电极几何(尖角与齿数)对ESP臭氧生成有显著影响:尖锐尖角与适当减少锯齿数量可有效抑制臭氧,但需兼顾离子产额以维持收集效率。未来在中国工业应用中,建议结合在线监测与数值电场优化,对电极结构做场景化定制,以实现低臭氧、低能耗与低运维成本的综合目标。[1-4]
参考文献
[1] A. S. Viner, P. A. Lawless, D. S. Ensor, L. E. Sparks. Ozone generation in dc-energized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y Applications, Vol.28, No.3, May/June 1992, pp.504-512.
[2] A. Yehia, M. Abdel-Salam, A. Mizuno. On assessment of ozone generation in DC coronas. J. Phys. D: Appl. Phys., 2000, 33: 831-835.
[3] K. Takakura. Consideration f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zone Generation by Positive and Negative Corona Discharges. J. Electrostatics, 25(2):101-104, 2001.
[4] Y. Ehara, D. Yagishita, T. Yamamoto, A. Zukeran, K. Yasumoto.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charge Electrode Geometry and Ozone Concentration in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 Proceedings of the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ion,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