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
蚌埠工厂:0552-7111991
南京办公室:4006355553
应聘联络:19105520550
韩国大河脉冲阀:13961856652
联络邮箱
国内业务:info@eetc.cn
International Business:intl.biz@eetc.cn
简历投递:recruiting@eetc.cn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8AM -5PM
联系电话
蚌埠工厂:0552-7111991
南京办公室:4006355553
应聘联络:19105520550
韩国大河脉冲阀:13961856652
联络邮箱
国内业务:info@eetc.cn
International Business:intl.biz@eetc.cn
简历投递:recruiting@eetc.cn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8AM -5PM

扫码关注艾尼科微信公众号
基于GEECOM在第九届国际静电除尘会议(ICESP IX)的创新RDE实验与工程实践解读
关键词
电除尘器,刚性放电电极,电晕放电,G-Spike,比集尘面积,振打加速度,烧结机除尘,冶金烟气治理
静电除尘器(ESP)的本质竞争力,在于单位体积内能“打”出多少有效电晕功率。电场电压、电流、比集尘面积、烟气工况固然重要,但真正把高压电源能量转化为电晕放电、并均匀“涂抹”到极板表面的,是那根常被忽视的放电电极。来自南非GEECOM公司的Gustl Mischkulnig 与 Porfirio Bento,以刚性放电电极(Rigid Discharge Electrode, RDE)为切入口,在第九届国际静电除尘会议(ICESP IX, 2004)上系统展示了一种创新型不锈钢RDE——G‑Spike™,从实验台架到现场应用,给出了相当完整的技术证据链。[1–3]
过去数十年,许多电除尘器仍在使用30多年前设计的线式或刚架式电极。在现行超低排放、超长周期运行的工况下,这些老结构越来越暴露出电晕功率利用不足、电场“冷区”严重、检维修困难与腐蚀失效频发等问题。行业内逐步形成共识:在不大改壳体和钢结构的前提下,通过升级刚性放电电极,是提升ESP效率、降低运行成本的最具性价比路径之一。[2]
GEECOM团队对比分析了传统RDE的运行表现,归纳出几类典型痛点:一是材料耐腐蚀性能不足,管体与焊缝在含酸、含氯烟气中易产生点蚀和开裂,导致电极弯曲跑偏;二是“管+单根刺钉”结构中,刺钉焊接质量参差不齐,不同材质之间容易产生电化学腐蚀,长期运行后出现刺钉脱落;三是刺钉在高压水冲洗或机械碰撞下易弯曲,缩小极间电晕间隙,触发频繁闪络,电场被迫压降甚至停运;四是电晕电流覆盖不均,极板上大面积“冷区”得不到有效荷电,直接拖累整体除尘效率。[1,3]
针对上述问题,作者提出了新一代RDE的设计边界条件:选用高耐蚀、质量轻、刚度高的不锈钢作为统一基材;通过几何结构优化,降低电晕起始电压,提升电晕场强和覆盖均匀性;同时保证良好的振打波传递性能,降低振打能耗;最后还需兼顾加工工艺、安装更换和长期可靠性。在此思路下形成的G‑Spike™结构有几个关键特征:以25 mm直径无缝激光焊接不锈钢细管作为“主桅杆”,管径小、质量轻,有助于降低起晕电压并减小粉尘附着;在桅杆上套装“环形刺钉单元”,每个单元为不锈钢整体成形的双向延伸结构,环抱桅杆并进行点焊固定,既避免了异种金属电偶腐蚀,也消除了传统“点焊单钉”脱落隐患;每端均布4个弯曲多齿尖端(tines),针尖锋利、按极板几何弧形布置,强化靠近极板区域的电晕强度和覆盖均匀性;上下端做成可压扁的标准接口,以适配各种悬挂与底部固定方式,简化改造安装。[1]
为了定量评估这一创新RDE的电气性能,GEECOM搭建了一套专用试验台架:气道间距可在300 mm和400 mm之间调节,高度8 m,可布置板式或管式电场工况;高压电源采用76 kV峰值、400 mA输出的整流变压器与控制系统;并配置可调振打装置,便于在同一工况下测试电晕特性与振打加速度。作者分别测试了三种典型工况:仅有25 mm不锈钢管桅杆;桅杆上装配G‑Spike™刺钉、布置于300 mm极板通道;以及偏心布置G‑Spike™于400 mm直径管式极板内,以模拟管式电除尘结构。[1]
在静止空气条件下,G‑Spike™与“裸桅杆”的V‑I曲线对比非常直观。以10–60 kV为测试区间,在10 kV时,G‑Spike™电流约为360 μA,而裸桅杆只有270 μA;到60 kV时,G‑Spike™达到约15480 μA,裸桅杆仅为2790 μA。换算增幅,10 kV时电晕电流提升约33%,到60 kV时提升已经超过5倍(约544%)。可以看出,多齿尖端在激活电晕、提升电流方面极为“凶猛”。在管式极板工况中,通过将刺钉与管壁几何进行匹配,电晕电流进一步增强,证明该结构在烟气脱硫、冶金干燥炉等常见管式ESP场合同样具有优势。[1]
作者还选取了两种业界常见的专利RDE,与G‑Spike™在同一试验平台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在15 kV时,G‑Spike™电晕电流比对比RDE高约12.5%;当电压升至45 kV时,优势扩大到47.4%。差异不仅来自桅杆外形,更关键在于刺钉组的空间排布与尖端几何优化,显著减少了极板上的“冷区”面积。通过极板电流分布可视化照片,可以清楚看到使用G‑Spike™后的放电斑点大面积均匀分布,极板边角和中部几乎没有暗区,这意味着迁移速度和有效处理时间都得到提升。[2]
考虑到许多老厂仍在使用弹簧式放电电极,论文还设置了RDE与弹簧电极的直接对比测试。一种为方形线材绕制的中央弹簧电极,另一种为圆线结构的经典弹簧电极。在10–50 kV范围内,G‑Spike™电晕电流相对方线弹簧和圆线弹簧的优势介于22.9%至157.14%。尤其在中高电压段,刚性不锈钢RDE能够在更高电压下保持稳定放电而不过早进入强烈反击或闪络,充分释放高压电源容量,对于追求高比集尘面积与超低排放的现代ESP改造尤为关键。[1,3]
刚性放电电极的另一核心指标,是振打加速度传递能力。一般认为,100 g左右的峰值加速度足以清理大多数粉尘。作者在同一试验台上布置了8 m高的三根G‑Spike™组成的“电极幕帘”,采用质量约4.9 kg的翻转锤在中部4 m处施加振打冲击,通过三只PCB加速度传感器与一只Rion传感器,在不同约束工况下测试沿桅杆各点的实际加速度。[1]
试验设置了“带限位挡块的双向撞击”和“无挡块单向撞击”两种工况,同时分别考察电极“全约束”和“悬挂松动”两种安装方式。在典型位置,完全约束的G‑Spike™在双向撞击下可获得数百g的峰–峰加速度,最高点位甚至超过1000 g,远高于粉尘脱落所需的100 g标准。对比结果表明:松动悬挂的电极加速度明显减弱,说明RDE需要“刚性固定”才能把振打能量高效传递至全长;带挡块的双向撞击使近锤位置的加速度略有下降,但远端电极的加速度有所提高,整体看更有利于长电极幕帘的均匀清灰;同时,挡块还能抑制电极摆动,缩短振动衰减时间,有助于减少机械疲劳和二次扬尘。[2]
在完成实验室验证后,G‑Spike™刚性放电电极先后在多个工业场合实施改造,包括纸浆造纸行业的两台碱回收锅炉ESP、两台燃煤/生物质动力锅炉ESP,一座烧结机除尘电除尘器,以及镍冶炼干燥炉和铂冶炼烟气除尘系统。典型案例中,原电场多采用刚架式放电系统,电源容量利用率低,排放接近或超出日益收紧的标准。经改造采用RDE后,在不大幅改变壳体和钢结构的前提下,通过优化电场布局和比集尘面积(SCA),配合G‑Spike™提供的更高电晕电流,实现了直接可测的性能提升。[3]
现场V‑I曲线记录显示,在某4电场烧结除尘ESP中,改用G‑Spike™后,配套400 mA/90 kV和650 mA/96 kV高压电源能稳定运行在更高电压–电流工作点,总电晕功率比改造前提升超过35%。同时,通过RDE的紧凑布置和极板结构调整,SCA提高了约22.8%至43.8%。在某2电场回收锅炉ESP上,275 mm气道与66–76 kV电源配置下,同样获得了更高的电晕电流和更低的运行压降,长期运行未出现放电电极失效记录,设备维护量明显下降。[3]
综合实验与现场运行结果,作者给出了对创新RDE的评价:采用不锈钢细管与一体式环形刺钉结构,使G‑Spike™具有极低的起晕电压和高度集中的针尖电晕;刺钉的节距和多齿几何可根据极板结构与烟气工况定制,实现电晕覆盖的空间“定制分布”;不锈钢材质提供优异的耐腐蚀、耐冲刷性能,同时具备优良的振打波传递特性;RDE刚性强、不易变形,几乎不受高压冲洗和粉尘“砂射”的影响;模块化的桅杆与刺钉组件则大幅简化了安装更换,对于在役ESP的技改具有很高的工程可行性和经济性。[1–4]
对当前正处在超低排放、提效降本压力下的电除尘行业而言,这项工作至少带来三点启示:一是从“线型”转向“刚性+不锈钢+多针尖”的放电电极,是提升电晕功率密度和电场均匀性的有效方向;二是在新建与改造项目中,应把“放电电极结构+高压电源能力+极板几何+振打系统”看成一体化设计问题,而不是简单更换零部件;三是对于烧结机、冶炼烟气、回收锅炉等高腐蚀性、高粉尘负荷的场合,选对放电电极结构,往往比盲目加长电场、更换整台电除尘器更具性价比。随着超净排放约束的持续强化,以G‑Spike™为代表的高性能刚性放电电极,很可能成为未来ESP改造市场的重要风向之一。
参考文献
[1] Mischkulnig G, Bento P. Enhanced corona discharge using innovative rigid discharge electrodes (RDE). Proceedings of 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ion (ICESP IX), 2004, Johannesburg, South Africa.
[2] Parker K R. Applied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ion. Springer, 1997.
[3] Chambers M, Grieco G J, Caine J C. Customised rigid discharge electrodes show superior performance in pulp & paper applications. Proceedings of 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s, 2001.
[4] Lloyd D A.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 Handbook. IEA Coal Research, 1988.
获取更多静电除尘相关专业论文,请访问 https://isesp.org/conference-paper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