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
蚌埠工厂:0552-7111991
南京办公室:4006355553
应聘联络:19105520550
韩国大河脉冲阀:13961856652
联络邮箱
国内业务:info@eetc.cn
International Business:intl.biz@eetc.cn
简历投递:recruiting@eetc.cn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8AM -5PM
联系电话
蚌埠工厂:0552-7111991
南京办公室:4006355553
应聘联络:19105520550
韩国大河脉冲阀:13961856652
联络邮箱
国内业务:info@eetc.cn
International Business:intl.biz@eetc.cn
简历投递:recruiting@eetc.cn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8AM -5PM

扫码关注艾尼科微信公众号
基于KGD Developments(Roger Gale)专利思路的感应式单级电除尘器研究与工程应用评估
关键词
Corona discharge, induction, single stage precipitator,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 节能, 烟气治理
在大气治理和工业减排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电除尘器(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ESP)作为高效烟尘控制设备仍是工业炉窑、钢铁、水泥与浆纸等行业的主力治理手段。本文基于KGD Developments(作者:Roger Gale)在第11届国际静电除尘会议上提出的专利技术,介绍一种“感应电除尘器(Induction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 IEP)”的原理、试验方法与工程应用价值,并讨论其在中国市场的部署前景与节能运维优势。
研究团队在实验台架上以室外空气混合柴油机颗粒作为粒源,通过可调风速风机、不同电除尘器单元及上下游粒重与粒数检测设备(按EUROVENT 4/9 / ASHRAE 72方法)对单体滤室的重量效率和不同粒径分级效率进行了测定。试验显示,传统电除尘器的效率随气速上升而下降:在0.3–0.5 μm粒径段,4 m/s时效率约93.4%,6 m/s约88.8%,8 m/s约84.2%;表明气速对小颗粒收集影响显著。通过将电离器(ionizer)与集电极(collector)分离供电并独立调节电压,可在不显著改变设备体积的前提下,提高在较高风速下的净化效率。实验中,提升电离电压(如15 kV)能将0.3–0.5 μm段效率提升至约90%或更高;而在保持高电离电压的情况下,降低集电极电压至接近但不低于临界值(约3 kV以下会显著降效),可减少弧闪风险。
基于感应原理的设计核心在于:通过电离器产生的电场诱导集电极带电(类似法拉第笼效应),使集电极无需直接高压电缆连接即可获得有效电位,从而实现单元独立性与更低的安装成本。IEP在试验中表现出较传统方案更高的稳定性与能效:在某些测试条件下,单格重量效率可达约98%(在7 m/s时)。此外,IEP仅需为电离器供电,缩减高压配电与电缆敷设量,降低安装与维护成本,且当单格短路或局部放电时,影响局限于个别单元,系统整体不会完全失效,提升了现场可用性与响应速度。
工程应用方面,IEP特别适合需要低压降、易于反向安装与快速改造的场景,例如城市隧道、既有烟道改造及工厂末端治理。KGD/RITCO还发展出面向隧道的高速EP,目标风速可达30 m/s,效率仍超过80%,可直接与既有射流风机配合使用。试验中还发现IEP的臭氧产量可控——在与活性炭组合使用时,适量臭氧有助于将NO氧化为更易被碳过滤吸附的NO2,从而提升综合净化效果,这对交通隧道与污浊气体快速处理具有现实意义。
结合中国市场特点,IEP技术在浆纸、钢铁、水泥与化工行业具有广泛的落地空间:一方面帮助企业更容易达标排放与通过环保验收;另一方面通过降低能耗与运维成本(包括减小弧闪事故造成的停机损失、减少高压电缆投资及提升单元可替换性)实现长期经济效益。艾尼科(Enelco/艾尼科)在极板设计、极线布局与电场优化方面的技术积累,可与感应式设计相结合,进一步优化流场、减少压损并提升对微细颗粒(亚微米级)的捕集能力,这对钢铁和化工行业的粉尘控制尤其重要。
未来趋势方面,感应充电与单级电除尘器的发展将朝向更高风速适应性、更低能耗与更强监测运维能力发展。结合在线电场监测、局部放电检知与AI预测性维护,可实现对单元状态的实时诊断与自适应电压调节,进而抑制弧闪并维持高效运行。对于需要快速部署的交通隧道和城市近源排放控制项目,IEP提供了轻量、可逆、低压损的解决路径。
总之,基于KGD的感应电除尘器方案在稳定性、效率与成本上展现出明显优势,尤其适合中国的锅炉、窑炉和隧道等多类场景。通过与像艾尼科这样在极板、极线与电场优化方面具备工程化经验的企业协作,可以把该类技术更快转化为满足排放法规、兼顾能耗与运维的工程化产品,为工业烟气治理提供新时代的可行方案。
注:本文改写并整合自Roger Gale在第11届国际静电除尘会议的报告与相关专利资料,结合行业应用与中国市场分析。作者单位:KGD Developments(Norway),原文作者:Roger Gale。
参考文献
[1] Gale R.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 The Next Generation.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ion, pp.62-64. [2] Norwegian Patent No. 323806. [3] International application PCT/NO2006/00378 (I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