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
蚌埠工厂:0552-7111991
南京办公室:4006355553
应聘联络:19105520550
韩国大河脉冲阀:13961856652
联络邮箱
国内业务:info@eetc.cn
International Business:intl.biz@eetc.cn
简历投递:recruiting@eetc.cn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8AM -5PM
联系电话
蚌埠工厂:0552-7111991
南京办公室:4006355553
应聘联络:19105520550
韩国大河脉冲阀:13961856652
联络邮箱
国内业务:info@eetc.cn
International Business:intl.biz@eetc.cn
简历投递:recruiting@eetc.cn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8AM -5PM
扫码关注艾尼科微信公众号
基于G. Kornelius(Sasol Ltd.,在普利托里亚大学完成研究)的实验与模型分析,探讨预电荷与床体运动对颗粒捕集和再入逸出的影响
关键词
静电增强颗粒床过滤, 移动床过滤, 预电荷, 再入逸出, 电除尘器, 烟气治理
随着工业锅炉、水泥、钢铁与浆纸等行业对颗粒物排放与能耗控制要求日益严格,静电增强移动床颗粒烟气过滤作为介于袋式过滤器与电除尘器之间的一种深度过滤方案,再次受到关注。本文基于G. Kornelius 在Sasol Ltd.(研究工作在普利托里亚大学完成)的系统实验与理论模型,梳理了该类装置的关键机理、试验方法与工程意义,并结合中国市场与艾尼科(Enelco)在电除尘核心部件和场优化方面的实际案例,提出在浆纸、钢铁、水泥与化工行业的应用前景与价值判断[8]。
静电增强的移动床过滤器通过在床体内施加直流电场,使粉尘在通过颗粒填料时被电荷吸附,从而显著提升对亚微米及低微米级颗粒的捕集效率。历史上,颗粒床过滤的发展可追溯到19世纪并在后续成为多行业的成熟技术[1,2];1970年代开始,有商业装置把中心电极与网格之间施加高压以实现电增强效果[5]。在Kornelius的工作中,研究者既考察了床内电场直接对捕集的增强作用,也评估了上游预电荷(precharger)对允许更薄床层、减少阻力并提升整体效率的潜力[8]。
实验部分采用静态与连续下落的移动床装置,变动的参数包括床电位、预电荷电位、过滤速度与床料类型(如白云石、花岗岩等),并以飞灰与氧化铝粉为代表性测试尘。结果显示:对于小于约1.5 μm的颗粒,静电捕集为主,预电荷显著提高穿透前的带电量,从而使床厚度可减薄而维持高效率;在中间粒径范围(1.5–10 μm),电力与机械(如惯性冲撞、截获)共同起作用,需用经验插值或专门标定曲线来估算;当粒径超过约7–8 μm时,惯性冲撞占主导,单粒捕集效率接近饱和,床体运动导致的再入逸出(re-entrainment)对总体影响微小[8,14]。研究还指出,床表面粉尘沉积既能提高截留系数也会在高速或高压降条件下导致再悬浮,必须通过经验参数(如针对不同工况拟合的α系数与再入逸出率)来校准模型[22]。
值得注意的是,Kornelius的实验表明,在0.5–2.0 m/h的垂直床速区间内,入口与出口附近两层颗粒的再入逸出率与垂直速度无显著相关性,但与电场强度、预电荷水平和过滤面速度相关,应通过试验标定以获得可用于设计的经验值[8]。这对工程实践意味着:在中国大型锅炉、回转窑或烟道中采用静电增强移动床时,可通过合适的预电荷与场强优化,既保证小颗粒的去除,又能将再生带来的粉尘浓缩为小流量,便于后端处理或回收,从而降低运行与维护成本,尤其适合含有潮湿或黏附性盐分的粉尘工况(如木质锅炉、烧结烟气)[5]。
结合艾尼科(Enelco)在电极材料、极板/极线配置及电场仿真优化方面的技术积累,可在国产化工程项目中实现以下优势:通过优化放电极与集尘极间距、选择耐腐蚀高介电常数的填料并合理布置预电荷段,达到更均匀的充电分布与更低的压降;同时配合集中清扫与高剪切再生环路,实现对楔形颗粒与潮湿粉尘的高效净化与浓缩收集。对于需达标减排的钢铁、水泥和化工企业,该方案在节能(较传统湿式或密闭袋式系统)、运维(减少更换滤袋与清灰频率)与废渣处理(小体积高浓度灰分利于资源化)方面具有明显潜在价值。
总之,静电增强移动床颗粒烟气过滤并非万能解,但在特定问题场景——如含盐、黏附性尘埃或需将粉尘浓缩以便回收的工况下——提供了一条具有工程可行性的替代路径。Kornelius的工作通过实验确定了关键经验参数与适用边界,并为在中国工业场景落地应用、结合像艾尼科这样的电除尘技术供应商进行系统集成与场强优化,提供了可参考的设计思路与工程数据[8,15]。未来研究应集中在不同床料材料介电特性、长期运行下沉积形态演化与在线再电荷控制策略,以进一步降低系统体积与能耗,提升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 A.M. Squires and R. Pfeffer, Journal of the Air Pollution Control Association, 20 (1970) 534-538.
[2] C. Tien, Granular Filtration of Aerosols and Hydrosols, Butterworths, Boston, 1989.
[5] R.W.L. Snaddon, IEEE Trans. on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IA-21(2) (1985) 501-506.
[7] M. Shapiro, G. Laufer and C. Gutfinger,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17 (1983) 477-484.
[8] G. Kornelius and U.H.J. Grimsehl, Electrostatically augmented granular gas filters, submitted to Sep. Sci. & Tech. (2003).
[9] H. Yoshida and C. Tien, AIChE Journal, 31 (1985) 1752-1754.
[14] J. Tsubaki and C. Tien, Canadian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66 (1988) 271-275.
[15] J. Böhm,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s, Elsevier, Amsterdam, 1982.
[22] Y. Jung, Granular Filtration of Monodispersed and Polydispersed Aerosols, Ph.D. dissertation, Syracuse University,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