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
蚌埠工厂:0552-7111991
南京办公室:4006355553
应聘联络:19105520550
韩国大河脉冲阀:13961856652
联络邮箱
国内业务:info@eetc.cn
International Business:intl.biz@eetc.cn
简历投递:recruiting@eetc.cn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8AM -5PM
联系电话
蚌埠工厂:0552-7111991
南京办公室:4006355553
应聘联络:19105520550
韩国大河脉冲阀:13961856652
联络邮箱
国内业务:info@eetc.cn
International Business:intl.biz@eetc.cn
简历投递:recruiting@eetc.cn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8AM -5PM

扫码关注艾尼科微信公众号
基于布达佩斯技术经济大学团队对静电除尘器供电模式与PM2.5去除效率的数值研究解读
关键词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 fine particles, PM2.5, impulse supply, DC supply mode, 空气污染控制, 工业烟气治理
在超低排放与PM2.5日益严格的监管背景下,静电除尘器(ESP)的技术焦点已经从“总效率”转向“细颗粒物捕集效率”,特别是2.5 μm及以下粒径段。如何在保证能耗可控的前提下,提高ESP对细颗粒物的控制能力,成为电力、水泥、钢铁等高排行业共同关心的技术命题。由布达佩斯技术经济大学(Budapes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conomics)电力工程系与流体力学系联合完成的研究《Efficiency of the Precipitation of Fine Particles Influenced by the ESP Supply Mode》聚焦这一问题,通过数值模型比较了直流连续供电和脉冲供电两种模式对细颗粒物捕集效率的影响,为当前工业ESP供电改造提供了有价值的技术视角。
该研究团队包括 Tamás Iváncsy、István Kiss、Jenő Suda 和 István Berta,他们长期深耕静电除尘器建模与流场‑电场‑颗粒多物理场耦合问题,前期已发表多篇关于湍流输运、颗粒轨迹以及带电粉尘空间电荷影响的工作[1–3]。本次工作可以看作是在既有稳态ESP模型基础上的“时域扩展”,重点考察不同供电模式,特别是脉冲供电下电场、离子空间电荷、颗粒荷电及运动过程的时间演化,对PM2.5级别细颗粒的迁移和沉积行为给予更精细的刻画。
与传统的工业应用类似,文中采用了典型的线‑板结构作为研究对象。尽管工程上更多使用带刺放电极,但作者指出,线‑板结构在理论分析和趋势判断方面更加清晰,有利于分离供电模式等关键参数的影响。在稳态模型中,研究首先通过泊松方程和电流连续方程,迭代求解电场分布与离子空间电荷分布。电场 E 由电势梯度给出,而离子电荷密度 ρ_ion 由电流密度、离子迁移率以及空间电荷分布共同决定。当粉尘带电后,粉尘空间电荷 ρ_dust 会反过来修正电场分布,形成典型的“电场‑电荷”耦合过程,这在高比电阻烟尘和高电流密度运行时尤为关键。
为了得到更接近实际工况的结果,研究对气流场同样进行了计算。由于烟气可视为不可压缩流体,流场满足连续性方程,同时考虑湍流黏性系数,采用简化的边界层方程描述ESP通道内的二维流速分布。湍流通过混合长度模型给出有效黏度,颗粒体积分数较低时,可以暂不考虑粉尘对气流的反向影响。这一假设在电力和水泥行业典型工况下是合理的,也有利于控制模型复杂度。
在已有的流场与电场基础上,作者利用对流‑扩散型输运方程求解粉尘浓度分布,将颗粒视为连续介质,忽略轴向扩散,以提高计算效率。垂直方向上的迁移速度由电场驱动的理论迁移速度 W_th 决定,该速度来源于颗粒受库仑力和流体阻力平衡的动力学方程,并考虑了库宁安修正因子,用以修正细颗粒物在低雷诺数下的实际运动特性。颗粒荷电采用Cochet 模型求取饱和电荷,并引入颗粒充电时间常数,反映电晕区离子电荷向颗粒转移的动力学过程。对于PM2.5甚至亚微米颗粒而言,充电效率和时间常数的准确刻画,是判断其能否在有限板长内被有效捕集的关键。
在稳态模型阶段,作者通过迭代计算电场与空间电荷,逐步逼近系统的稳定运行状态。计算显示,该迭代在典型参数下收敛性良好,仅需少数循环即可得到稳定的场分布和颗粒流线。此类稳态模型为工业ESP设计和改造提供了基础工具,但其不足之处在于无法直接应对供电模式的时间变化,尤其是脉冲供电下电压、电流与离子浓度的快速起伏。
针对这一不足,文中进一步发展了“时域ESP模型”,在原有稳态框架上引入时间循环。核心思想是在已知稳定流场的前提下,将气流视为在单个脉冲周期内基本不变,仅对电场、离子密度、颗粒荷电和迁移过程进行时间步进计算。这一处理基于三个时间尺度的比较:其一,离子在通道中的迁移时间明显小于时间步长;其二,时间步长小于高压脉冲“通电时间”;其三,时间步长小于烟气流经一个网格单元所需的时间。通过合理选择时间步长,模型可以在保证数值稳定性的同时,捕捉到脉冲供电下电晕放电、空间电荷生成与消散、颗粒充电和沉积的动态过程。
在具体算例中,作者选取峰值电压为20 kV、通电时间为30 ms、周期为50 ms 的方波脉冲作为供电模式,与连续直流模式进行对比。虽然论文中未给出详尽的数值数据表格,但通过对模拟结果的分析,可以归纳出脉冲供电对细颗粒物捕集效率的几个关键影响机制:
首先,在脉冲“通电”阶段,电晕电流迅速建立,离子密度大幅上升,颗粒获得较高荷电量,形成显著的粉尘空间电荷云。这一阶段的主要作用是“高效充电”,即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将大量通过电场区的PM2.5颗粒充至接近饱和电荷水平。与传统连续直流相比,脉冲峰值电压可以略高而不容易触发严重反电晕,从而在细颗粒充电方面具有优势。
其次,在脉冲“断电”阶段,外加电场消失,离子源中断,离子空间电荷迅速衰减到接近零,但前一阶段已被充分充电的颗粒仍然保留电荷,从而形成以粉尘为主的残余空间电荷场。这一场虽然弱于外加电压时的主电场,但在垂直方向上仍能提供可观的迁移驱动力,促使已充电颗粒向极板方向继续运动,实现“无电压迁移”和沉积。
这意味着,在完整的脉冲周期内,颗粒迁移与沉积不局限于“通电”窗口,而是贯穿于整个周期。通电阶段以充电为主,断电阶段则以迁移与沉积为主,两者在时间上形成明显的分工。这与部分工业实践中的经验吻合:合理设计脉冲宽度与占空比,可以在降低平均电流和电耗的同时,维持甚至提升对细颗粒物的总捕集效率。
为了更直观理解粉尘迁移行为,作者基于总通量(对流、扩散与电迁移)定义了粉尘相流线函数,将粉尘看作一个“带电次级流体”,绘制其在ESP通道内的流线分布。对比连续直流和脉冲模式,模拟结果表明,在脉冲断电阶段,粉尘流线依然明显偏向收尘极一侧,说明残余空间电荷场足以维持较高的理论迁移速度。这一现象对PM2.5控制尤具意义,因为细颗粒惯性小、更易随流场绕流,通过“延长有效迁移时间”可显著提升其被极板截获的几率。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也坦言,该模型目前主要针对毫秒级脉冲,对更短脉冲(微秒级纳秒级)的适用性仍需进一步研究。这对于关注高频脉冲电源、脉冲功率技术与复杂波形供电的新一代ESP技术路线具有一定启示:在工程推广前,应通过更高时间分辨率的数值模拟和实验测量,验证模型在极短时间尺度上的有效性。
总体来看,这项来自布达佩斯技术经济大学的研究,从物理机制上解释了为何适当设计的脉冲供电不仅有利于降低ESP平均能耗,还能够提升PM2.5及以下细颗粒物的捕集效率。对于正处于超低排放改造和深度提标阶段的燃煤电厂、水泥窑尾除尘和钢铁烧结机头除尘等典型应用场景而言,这种“供电模式+场强时序”的优化思路,提供了区别于单纯加长电场或增加电场室数的另一条技术路径。在未来的工业实践中,结合在线粉尘粒径监测和ESP实时运行数据,通过数值模型对比不同脉冲波形(峰值、电压上升沿、占空比等)对细颗粒捕集的影响,有望形成更加精细化的ESP控制策略,实现真正面向PM2.5和超细颗粒的高效、低耗工业烟气治理方案。
关键词与行业实践紧密相关的静电除尘器供电模式创新,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前沿,也直接关系到电除尘改造项目的技术路线选择、投资回报评估和长期运行成本控制。对于设备制造商和电源供应商而言,将这类时域ESP模型嵌入设计流程,有助于从“经验选型”升级为“仿真驱动”的精细化设计,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水泥、钢铁等行业的深度减排需求。
参考文献
[1] Kiss I, Suda J, Kristóf G, Berta I. The turbulent transport process of charged dust particles in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 In: Proceedings of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ion (ICESP), Kyongju, Korea; 1998.
[2] Kiss I, Suda J, Szedenik N, Berta I. New results in ESP modelling. In: Electrostatics 1999,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Cambridge. Institute of Physics Conference Series, No.163; 1999. p. 299–305.
[3] Suda J, Kiss I, Lajos T, Berta I. Study of particle dispersion and turbulence modification phenomena in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s. In: Proceedings of 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ion (ICESP); 2001. Birmingham, Alabama, USA. Paper A1-3.
[4] Berta I. Efficient operation of industrial electrostatic technologies and their development [PhD thesis]. Budapest; 1987.
[5] Gallimberti I. Recent advancements in the physical modelling of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s. Journal of Electrostatics. 1998;43:219–247.
[6] Moore AD. Electrostat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New York: Wiley; 1973.
[7] Chang JS. Electrostatic charging of particles. In: Chang JS, Kelly AJ, Crowley JM, editors. Handbook of electrostatic processes. New York: Marcel Dekker; 1995. p.39–49.
获取更多静电除尘相关专业论文,请访问 https://isesp.org/conference-paper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