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艾尼科微信公众号

ZT型集尘极在电除尘器中的性能与应用

台奇云(Tai & Chyun)与独立ESP顾问联合的理论与工程实证分析,揭示ZT型集尘极在电场分布与流动防再悬浮方面的优势

关键词
ZT型集尘极, 电场强度, 振打再悬浮, 滞流区, 节能降耗, 运行维护成本

随着中国工业对颗粒物排放和运行成本控制要求日益严格,电除尘器(ESP)的电极设计成为提升治理效率和降低运维成本的关键环节。本文基于YI Dai(Tai & Chyun Associates Industries, Inc.)与Kurt Huang(独立ESP顾问)的研究,对ZT型集尘极(ZT型)与传统平板集尘极(Flat)在电场分布、电暈电极(DE)配置、以及气流动力学对振打再悬浮(振打再悬浮)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分析,并结合行业应用与艾尼科(Enelco)技术实践,探讨在浆纸、钢铁、水泥与化工等行业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在方法与试算方面,研究分别以300 mm与400 mm通道间距,采用刺丝(barbed wire)与螺旋丝(slinky wire)两种放电电极,计算ZT与平板表面在关键位置的最大、中值和最小电场强度(电场强度)。结果显示,ZT在表面电场分布上显著更为均匀,局部最大与最小值偏差较小;以刺丝、300 mm为例,当保证ZT最低电场强度F0等于平板最低电场强度F1时,平板所需的最大拍打力比ZT高约1.2–1.5倍,伴随显著的振打再悬浮或不可避免的粉尘积聚。此外,当以位置b(中段)电场相同时,平板在下游区域(Area 2)电场会降低约15%–27%,导致捕集效率下降并加剧再悬浮问题。在放电电极错位(offset)情形下,平板的电场偏差更为严重;例如刺丝在300 mm下的错位工况,使平板所需拍打力比ZT高约1.15–1.6倍,下游区域电场可能降低20%–40%。相对而言,ZT与slinky wire组合在错位或正确就位情况下均能保持较小的最大电场上升幅度,表现出良好的鲁棒性。

从气动性分析看,ZT由锯齿形的会聚—发散通道组成,既产生滞流区(滞流区)以抑制振打后颗粒再入流场,又利用会聚段缩短颗粒迁移距离以增强再捕获能力。既有研究指出发散半角超过7.5°会在湍流中引发流体分离,ZT的发散半角常大于20°,因此可在较长的收尘表面形成有效滞流区,从而减轻由拍打引起的再悬浮(参见[4],[5])。另外,非对称通道建议将放电电极布置在会聚段入口处,以提高局部捕集速率。

对中国重点行业而言,ZT型集尘极可带来三类实际价值:一是提高在线收尘均匀性,降低因局部电场过高导致的颗粒回流和设备磨损;二是通过减小所需最大拍打力,降低振打能耗与机械应力,从而实现节能降耗与延长设备寿命;三是减少因放电电极错位产生的运行波动,降低运维成本。艾尼科(Enelco)在极板与极线设计、电场优化及现场改造方面具有长期积累,可为采用ZT型的老旧ESP的改造、放电电极配置优化和运行参数调优提供落地方案与案例支持。

基于本次分析,建议工业用户在新建或检修ESP时优先评估ZT型集尘极与slinky wire放电电极的组合,并在安装时尽量将放电电极布置于会聚段入口以提高捕集效率。同时,应开展针对ZT通道内速度分布与表面二次电流(secondary current)分布的详细试验与数值模拟,以进一步验证滞流区效应并优化通道几何参数。综上,ZT型在电场均匀性、鲁棒性及气动防再悬浮方面显示出明显优势,是中国工业实现排放达标、降低运维成本与提升节能效果的有力选择。

参考文献
[1] The McIlvaine Company. The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 Manual. 1977.
[2] D.A. Lloyd.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 Handbook. 1988.
[3] Rose H.E., Wood A.J. An Introduction To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ion In Theory and Practice. 1956.
[4] Huang W.T. Particle Deposition in a Turbulent Channel Flow. PhD dissertation, New Jersey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997.
[5] Sun D. Particle Deposition in a Laminar Channel Flow. PhD dissertation, New Jersey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994.